“高端要素加速集聚,產業結構更加多元”
南粵初秋,微風不燥。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下稱“前海綜保區”)內,近50立方米的集裝箱里裝滿了貨物,即將啟程發往荷蘭鹿特丹。
“依托去年升級后的‘MCC(多國集拼)前海2.0’物流模式,不同國家的貨物在此集結裝箱,再分散到不同國度,全球集拼在前海成為現實。”談及公司業務重心的變化時,美邦鏈通國際航空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湯玲麗說道。
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執行會長范叢明非常忙碌,協會舉辦的全球面積最大人工智能專業展剛在位于前海的國際會展中心閉幕,近千家企業參展,超百家企業達成意向合同簽約額超十億元。在他看來,“前海已擁有發展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集聚頭部企業,生態鏈逐漸形成”。
就在上周,港交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也因在前海逐漸做大,而遷入區內新址辦公。“這是港交所在金融科技領域,基于深港各自優勢做出的長遠布局。” 香港交易所集團首席科技總監徐慶強說。不遠處的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則已累計入駐匯豐、瑞銀等407家金融機構,港資外資近三成。
而“保持金融和跨境電商強實力外,大力推動科創產業,并開拓多元產業模式”,正是前海近三年來產業發展的新動向。
自《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首次賦予前海“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再加上擴區帶來的制造、海洋、會展等多產業元素齊備后,前海相繼啟動“前海全球服務商計劃”和“集聚區建設”。
目前,前海已吸引了167家全球服務商,平均不到2.5天就有一家落戶;形成風投創投、融資租賃、跨境電商、人工智能等12大產業集聚區,各類要素加速集聚。數據顯示,服務業占GDP比重提升至7成以上,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1.7%,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
“產業集聚為物流企業降本增效”
作為首批入駐前海的企業,東方嘉盛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李旭陽對前海十多年來的變化頗有感觸。
“前海最初只是一片黃土地。如今,集裝箱貨車在各條高速公路上疾馳,將貨物運向周邊三大機場,來自大灣區各地的駁船載滿貨物,正朝蛇口碼頭行駛。貨物以外,人才、資本等產業要素流動也達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狀態。”李旭陽說。
深圳跨境電商出口企業數量超15萬家,作為深圳跨境電商貨物出口的重要通道,前海業務規模長期占深圳近九成。數據顯示,2022年,前海綜保區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而2024年1-7月,這一數據已達1868.7億元,同比增長40.6%,再次交出亮眼成績單。
“前海是目前唯一一個同時享有保稅和免稅政策的地區,這對跨境電商物流發展至關重要,尤其在減輕企業資金壓力方面成效明顯。貨物不需要繳付額外的稅費,還可以獲得退稅、暫緩繳交關稅等便利,吸引了大量跨境電商企業集聚。”李旭陽說。
產業集聚為物流企業帶來了成本、信息、服務等優勢。在李旭陽眼中,這也意味著供應鏈的優化,“企業可以更容易地找到供應商和合作伙伴,降低采購和物流成本”。與此同時,前海發達的金融、法律服務,也為企業提供極大便利。
2024年,東方嘉盛加大了國際市場開拓力度,與知名頭部跨境電商平臺合作,拓展華南、華東直飛歐洲、英國、美國等地貨運航線,海外倉也成為頭部跨境電商平臺的官方認證倉,賦能中國產品出海。僅上半年,公司國際物流實現收入達3.40億元,同比增長2483.49%,實現飛躍式發展。
湯玲麗對此亦有同感:“物流最看重效率。政策以外,前海在物流便捷性等方面深度創新”。2023年,前海推出“MCC前海2.0”物流模式,在1.0的基礎上,將以往單一的“多國集拼服務中心”升級為“全球集運綜合方案服務提供商”。
“之前,即使貨物只裝了半個集裝箱,運價仍需要按一個箱來計算。集拼模式下,企業可以與同一目的地的企業共享一個集裝箱,大大節省了運輸開支。報關時,也無需再提交申報資料,只需辦理海運艙單分撥手續即可放行提離碼頭,節省了近一半時間。”湯麗玲說。
2024年7月,“前海·出海e站通”正式啟用,為企業“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務,解決企業在產品出海、投資出海、服務出海等方面的困擾和問題。東方嘉盛成為該平臺首批“出海服務商”。“這又一次為我們在電商領域的業務拓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李旭陽說。
“人工智能產業正在這里崛起”
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執行會長范叢明9年前就開始關注前海,近三年更是與前海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范叢明說,《前海方案》發布及深圳提出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鋒城市后,前海有意打造科技服務創新高地,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將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等作為科創產業發展重點,啟動建設人工智能集聚區。
“2024年首個工作日,前海以‘一號文’形式出臺‘支持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的若干措施’,系統梳理了前海發展人工智能的方向和路徑,以拓展人工智能產業應用為主攻方向,賦能服務業和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包括行業頭部企業在內的國內外創新資源聚集。”范叢明說。
該協會統計,截至2023年底,深圳共有人工智能企業2276家,其中超過1/8集聚在前海。2024年以來則發展更為明顯,前海集聚的人工智能企業已達355家,其中規模以上人工智能企業達241家,涌現出思謀、商湯、涂鴉等一批知名企業。
“前海有別于其他區域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一是制度創新,企業在這里可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二是要素完備,擁有發達的金融、法律等人工智能發展需要的高端服務業;三是區位特別是擴區優勢,寶安大片空間被納入,形成研發和制造全鏈條形態;四是深港元素和國際視野,可將香港高端研發能力和深圳強大制造能力結合起來,相信未來這里會成為深圳一個新的科創高地。”范叢明說。
深圳幻影未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陳國峰也感到“前海的科技創新氛圍越來越濃厚”,并因此于2023年6月入駐前海。這家專注于AI虛擬人研發應用的港企,已在直播、文旅、品牌IP等場景形成了一套標準化AI虛擬人互動系統。
“AI虛擬人產品本質是提高各個場景的服務效率和質量,為客戶實現降本增效,因此公司目前更多客戶來自海外市場,特別是人力相對少但人工成本較貴的國家,目前已在新加坡成立了辦事處,與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也有不少合作。”陳國峰說。
他對前海今年以“一號文”形式出臺人工智能支持政策也印象深刻。“這是人工智能產業里優惠力度最大的,里面還提到對大模型、超算中心的建設方案,極大提升了像我們這樣從事AI技術研發公司的士氣,給我們提供未來發展方向。”陳國峰認為,氛圍和服務對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前海的城區環境國際化且舒適,政府有服務意識,“會主動組織我們參加活動,還會將公司的前沿產品與前海結合,提供機會和想法”。
范叢明認為,前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生態鏈已逐漸形成,未來協會將依托現有的標準體系、公共服務、專利導航、服務生態、孵化器、創新協作、人才服務、要素供給等8大平臺,助力前海解決產業發展瓶頸問題,并計劃在前海做一個大的加速器,推動更多頭部企業集聚前海,并幫助一批中小微企業加速做大做強。
“全球金融資本進入內地市場首選站”
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內,夢海大道、桂灣四路兩條縱橫道路連接起周圍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前海方案》發布后不到兩個月,這里便啟動建設,成為深圳“聚金磁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作為前海最強產業之一,近兩年,前海金融領域不斷出臺配套政策,包括深港首次聯合發布風投創投聯動發展“18條”,到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隨后聯合發布“金融支持前海30條”等。
“2018年,財付通入駐前海后,持續夯實基礎支付能力,為個人、企業提供安全可靠、穩定高效的支付服務。”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洪丹毅表示,“金融支持前海30條”提到探索跨境支付清算新機制,其中特別提及了推動內地與香港兩地移動支付場景互聯互通。以此為基礎,財付通落地多項數字化舉措,推動跨境金融創新。
在深圳熱門商場、公共交通站,“港幣付款,無需換匯”是常常可以見到的字樣。“港人使用WeChat港幣錢包,可以向內地商戶支付港幣,省卻換匯步驟,亦免收手續費。目前已覆蓋商場購物、掃碼點餐、交通出行、生活服務等多個場景,實現了‘一個錢包,暢行內地’。”洪丹毅說,使用場景持續豐富的同時,消費額度也在不斷提升,目前已實名認證香港用戶的單筆交易限額達3.8萬港元,全年累計交易限額提高至40萬港元。
基于移動支付場景,財付通持續探索跨境產品應用。“WeRemit跨境匯款服務支持內地超200家銀行賬戶收款,用戶可便捷匯出港幣工資或贍家款,1分鐘即可到賬,便利經常來往香港內地的相關人員。”洪丹毅說。
目前,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累計入駐匯豐、瑞銀等407家金融機構,港資、外資占比近三成;深港國際風投創投集聚區已入駐渣打、惠理等201家風投創投及國際資管機構,管理基金規模達3258億元;“金融支持前海30條”里,涉及人民銀行、外匯局職責的創新政策已全部落地,實現14項全國“首創”“首批”,11項已復制、推廣,全面構建前海“六通”深港金融合作新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金融與科技之間的融合效應也開始釋放。9月2日,港交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遷入位于前海HyQ前坊大廈,并配備了和香港總部IT部門完全一樣的技術測試環境,意味著這家從零起步在前海成長起來的企業獲得港交所更大投入。
“在金融行業迅速轉型的浪潮中,必須通過科技賦能提升服務,增強香港市場競爭力。我們期待,通過港交所深圳科技公司,善用深圳的人才和科技優勢,深化深港兩地的金融合作。”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說。
“這幾年,我們注意到前海一直在全速推進科技服務業,不少金融科技公司均入駐前海,相關產業鏈初現雛形,人才大量聚集,正好解決了香港在個別技術板塊人才不足的問題。”港交所集團首席科技總監徐慶強認為,前海作為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和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已是香港金融機構進入內地市場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