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知識產權保護專項工作報告和執法檢查報告提請審議 探索大數據等新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規則
深圳將探索大數據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更好激發創新活力。昨天,兩個涉及知識產權的報告——市政府關于我市知識產權保護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和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提請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8年“領跑”全國
作為創新之城,深圳知識產權創造數量和質量一直“領跑”全國。根據報告,2021年,深圳專利授權量27.92萬件,商標注冊量46.44萬件,均居全國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74萬件,占全國25.52%,連續18年全國第一;獲中國專利金獎4項、中國外觀設計金獎1項,占全國1/8。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指標在2020年中國營商環境評價中獲全國第一,在2021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中獲全省第一。
在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之下,深圳2020年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5.46%,居全球城市前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2萬家,居全國城市第二;市場主體總量和創業密度排名全國城市第一。
知識產權案件懲罰性賠償超1.25億元
近年來,我市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專利侵權、假冒商標、網絡盜版等違法行為,去年全市查處知識產權侵權行政案件1608件,刑事案件470件。
賠償數額低和審理周期長一直是知識產權維權的難點。2020年修訂后的《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明確規定6種知識產權侵權情形可從重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以特區立法的形式在深圳建立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此基礎上,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出臺全國首個《關于知識產權民事侵權糾紛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指導意見》,為司法實踐適用懲罰性賠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目前,我市已在10多宗案件判決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判賠金額超1.25億元。
如何加快知識產權案件的審理,不讓企業“贏了官司輸了市場”?我市深入開展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試點建設,行政裁決案件平均辦理期限壓縮至65天。我市各級法院建立“速裁+快審+精審”三梯次審判機制,審理周期由原來的至少半年縮短至最快2個半月。
探索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規則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新業態的發展,新興領域多樣化的知識產權保護需求逐漸增強。我市出臺《生物醫藥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制定《電子商務行業海外知識產權維權系列指南》《跨境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指南》,研究起草《深圳市直播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指南》,不斷完善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根據計劃,下一步我市還將結合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布局規劃和發展實際,探索數據知識產權等新領域新業態保護規則,爭取為全省、全國積累經驗。
推動設立大灣區知識產權戰略研究院
知識產權案件需要高度專業化的技術事實查明,給辦案人員帶來很大困難。作為一項創新之舉,我市建立了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技術調查官制度,引入專業技術人才。去年,技術調查官共參與案件次數190余次。根據計劃,我市還將推動設置行政執法技術調查官員額,鼓勵建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和志愿者隊伍。
為進一步落實綜合授權改革試點任務,我市還將加快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建設,完善市場化定價和交易機制。建立健全舉證責任轉移制度,探索降低商業秘密侵權刑事立案門檻和行政執法證據要求,推動深圳經濟特區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立法。
我市還將加快建設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深圳分中心、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仲裁中心等重大平臺,推動設立國際知識產權學院和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戰略研究院,提升深圳知識產權服務能級。同時,加強深圳市知識產權智庫建設,探索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及國際知識產權智庫機構,研究推進在深圳設立國際化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基地,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更好服務深圳創新發展。(記者 李舒瑜)